11年精诚专注优良屋面系统解决方案
帮客户节约采购成本10%30%

源头厂家      环保达标      保姆式服务

安全环保
源头厂家
保姆式服务
电话

134-1111-7509 谭总

181-2183-9893 王总


  专业生产树脂瓦

 专业生产树脂瓦

树脂瓦生产厂家
描述

安徽绩溪博物馆建筑设计 | 李兴钢

作者: 分类:
绩溪博物馆位于安徽绩溪县旧城北部,基址曾为县衙,后建为县政府大院,现因古城整体纳入保护修整规划,改变原有功能,改建为博物馆。包括展示空间、4D 影院、观众服务、商铺、行政管理、库藏等功能,是一座中小型地方历史文化综合博物馆。▼全景鸟瞰©李哲▼西南方向全景©夏至▼屋顶夜景©夏至建筑设计基于对绩溪的地形环境、名称由来的考察

绩溪博物馆位于安徽绩溪县旧城北部,基址曾为县衙,后建为县政府大院,现因古城整体纳入保护修整规划,改变原有功能,改建为博物馆。包括展示空间、4D 影院、观众服务、商铺、行政管理、库藏等功能,是一座中小型地方历史文化综合博物馆。

▼全景鸟瞰©李哲

▼西南方向全景©夏至

▼屋顶夜景©夏至

建筑设计基于对绩溪的地形环境、名称由来的考察和对徽派建筑与聚落的调查研究。整个建筑覆盖在一个连续的屋面之下,起伏的屋面轮廓和肌理仿佛绩溪周边山形水系,是“北有乳溪,与徽溪相去一里,并流离而复合,有如绩焉”的“绩溪之形”的充分演绎和展现。待周边区域修整“改徽”完成,古城风貌得以恢复后,建筑将与整个城市形态更加自然地融为一体。

▼南立面局部©夏至

为尽可能保留用地内的现状树木(特别是用地西北部一株700 年树龄的古槐),建筑的整体布局中设置了多个庭院、天井和街巷,既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室内外空间环境,也是徽派建筑空间布局的重释。建筑群落内沿着街巷设置有东西两条水圳, 汇聚于主入口大庭院内的水面。

▼庭院与古槐©夏至

▼“山院”保留树木©李兴钢

▼“水院”©李兴钢

▼池岸细部©夏至

▼主庭院一角©李兴钢

建筑南侧设内向型的前广场——“明堂”,符合徽派民居的典型布局特征,同时也符合中国传统的“聚拢风水之气”的理念;主入口正对方位设置一组被抽象化的“假山”。围绕“明堂”、大门、水面有对市民开放的、立体的“观赏流线”,将游客引至建筑东南角的“观景台”,俯瞰建筑的屋面、庭院和秀美的远山。

▼主庭院折桥©夏至

▼主入口正对方位设置一组被抽象化的“假山”©夏至

▼庭院局部©夏至

▼曲折路径穿越洞口消失在庭院深处©夏至

▼展厅室内©夏至

▼序言厅室内©夏至

规律性组合布置的三角屋架单元,其坡度源自当地建筑,并适应连续起伏的屋面形态;在适当采用当地传统建筑技术的同时, 灵活的使用砖、瓦等当地常见的建筑材料,并尝试使之呈现出当代感。

▼内街与水圳©夏至

▼登上观景台的楼梯©夏至

▼屋顶观景台©夏至

▼建筑、树木和远山©李兴钢

▼场地平面图

▼一层平面图

▼北立面图

▼南立面图

▼剖面图1-1

▼剖面图2-2

树脂瓦新闻资讯

安徽绩溪博物馆建筑设计 | 李兴钢

作者: 分类:

绩溪博物馆位于安徽绩溪县旧城北部,基址曾为县衙,后建为县政府大院,现因古城整体纳入保护修整规划,改变原有功能,改建为博物馆。包括展示空间、4D 影院、观众服务、商铺、行政管理、库藏等功能,是一座中小型地方历史文化综合博物馆。

▼全景鸟瞰©李哲

▼西南方向全景©夏至

▼屋顶夜景©夏至

建筑设计基于对绩溪的地形环境、名称由来的考察和对徽派建筑与聚落的调查研究。整个建筑覆盖在一个连续的屋面之下,起伏的屋面轮廓和肌理仿佛绩溪周边山形水系,是“北有乳溪,与徽溪相去一里,并流离而复合,有如绩焉”的“绩溪之形”的充分演绎和展现。待周边区域修整“改徽”完成,古城风貌得以恢复后,建筑将与整个城市形态更加自然地融为一体。

▼南立面局部©夏至

为尽可能保留用地内的现状树木(特别是用地西北部一株700 年树龄的古槐),建筑的整体布局中设置了多个庭院、天井和街巷,既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室内外空间环境,也是徽派建筑空间布局的重释。建筑群落内沿着街巷设置有东西两条水圳, 汇聚于主入口大庭院内的水面。

▼庭院与古槐©夏至

▼“山院”保留树木©李兴钢

▼“水院”©李兴钢

▼池岸细部©夏至

▼主庭院一角©李兴钢

建筑南侧设内向型的前广场——“明堂”,符合徽派民居的典型布局特征,同时也符合中国传统的“聚拢风水之气”的理念;主入口正对方位设置一组被抽象化的“假山”。围绕“明堂”、大门、水面有对市民开放的、立体的“观赏流线”,将游客引至建筑东南角的“观景台”,俯瞰建筑的屋面、庭院和秀美的远山。

▼主庭院折桥©夏至

▼主入口正对方位设置一组被抽象化的“假山”©夏至

▼庭院局部©夏至

▼曲折路径穿越洞口消失在庭院深处©夏至

▼展厅室内©夏至

▼序言厅室内©夏至

规律性组合布置的三角屋架单元,其坡度源自当地建筑,并适应连续起伏的屋面形态;在适当采用当地传统建筑技术的同时, 灵活的使用砖、瓦等当地常见的建筑材料,并尝试使之呈现出当代感。

▼内街与水圳©夏至

▼登上观景台的楼梯©夏至

▼屋顶观景台©夏至

▼建筑、树木和远山©李兴钢

▼场地平面图

▼一层平面图

▼北立面图

▼南立面图

▼剖面图1-1

▼剖面图2-2